2022年迟到的年终总结

Posted by 尹昕航 on February 23, 2022

一年多没更新博客,而文字表达的热情并未停息。一年前我到北京,智者的蜜语劝说我接受这个美丽新世界,尝试有苦闷,也有欢欣。可是对于它的马力,始终难以接受。我用工具为服装添色,或者做一个勤勉的商业活动管家,或者写出能让老板赞叹不已的剧情。对于这些成绩,我和雇主们对着彼此勉强苦笑。

从北京回来后,我追问着自己北京对我的意义,首先想到的却是这样无关的画面:怀着愉悦从大兴机场坐到草房,再转地铁到朝阳区的公寓,是进入北京的熟悉路程;从北京回家,交通和早饭奈何只能草率,急忙下楼,在生疏的地方吃掉快餐;不熟悉北京的交通,赶上回家的飞机总是太匆忙。来北京的心情,是按部就班的抵达,总是很舒服的,回去的时候,更像是仓皇的道别。

北京的意义

对我来说,北京不是追梦之地,也不是梦碎之城,它给我的影响是琐碎而又深刻的。阳志平老师曾说,城市的重要性大于学校。很难说,为什么北京给我的影响远超过家乡武汉,不过我可以说,北京给我造成了什么影响。

《老友记》在现实

先说人,我在北京租住的地方,是位于朝阳区中央商业区附近,四环内的一座公寓。房间和大学宿舍类似,还有一个很大的客厅,活动也很多。借着天时地利人和,我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。我是一个普通人,朋友也不多,在这里遇到的人,超出了我原来的认知范围。不少是在读的国外名校学生,有些是刚到北京工作的年轻人,还有些则是像我一样,来北京实习的国内大学生。客厅空间很大,周围又都是商圈,大家平时无事就爱凑热闹,渐渐有了《老友记》似的氛围。

因此,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人。一种是卓越的管理者,这样的人有帅才,能够组织活动,维护活动纪律。很多活动需要聚集人,像这样的人总能冲到前面,招来一大堆人。在我们公寓,大家一起度过了春节,在节假日玩了很多游戏,就多亏了像这样的人。一种是体贴人心的服务者,很多女生擅长此事,及时解决了很多大家的矛盾。还记得当时和大家在春节吃饭,我不小心碰到水杯,烫伤了一个女生,多亏了另外一个女生的帮助,我才妥善处理了这件事。一种是积极创造趣味的演员,要是没有这类演员创造气氛,大家就很难放松,互相交流。想到这类人,总有那么几个仍让我忍俊不禁。

不过,这些在北京并没有什么特别的。我想,北京特别的,一个是独立,很多人都坚持自己的价值,有位学霸和我私交很好,晚上活动异常吵闹,他仍然坚持在一旁做作业;有对情侣感情很好,有时就一起在客厅睡觉,大家都一笑了之;有个朋友坚持到点下班,就算工作没做完也如此,并认为这是老板分配导致的,不关他的事。另一个是包容,有一个男生是同性恋,没有人在乎这一点;有一个男生特别爱较真,大家也只是对他揶揄一番,并无排斥;我们的管家不偏不倚,因此事态很容易平息。再一个是娱乐方式的多样,有女生喜欢踢足球,有人组队到昌平滑雪,还有人去天安门守夜看国庆。这些对我来说非常新鲜。我很欣赏他们的独立,包容和多元。

震撼的知识量

再来谈谈北京特色,知识量。在中国,没有哪个城市像北京这样,到处都是高学历人群。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,北京在一线城市中的高学历人群占比是最高的。难怪有“北京是背景”这样的广告语流行。北京的书刊报亭,总能见到像《财新》,《人民文学》,《读书》这样的一流刊物,而在杭州,武汉等地,这样的读物见的很少。首都图书馆的借还书功能及其方便,可以在本馆借,然后在社区流动站归还,更不用说保存有诸多英文专业书籍,孤本善本的国家图书馆了。

文化差异

最后是北京的文化。常常见到一种论调,地区差异在中国好像没那么重要。有时听到西方的一些概念,比如“文化多样性”,“众生平等”,“地方自治”等等,总会感到难以理解。中国向来是汉文化本位的,可是若要有人问,汉文化是什么,说出“京剧,诗词,古典园林”等等,不免有些心虚,毕竟我们自己也不怎么看。

我想,在北京肯定能找到最权威的答案。作为政治文化中心,我想这里的答案应该与实际有所不同。可是找来找去,答案似乎总跟一个东西挂钩,那就是皇帝。园林是皇帝开的,艺术是赞扬皇帝的,而商业,大部分也跟皇帝相关。对我来说,这个答案令人失望。

在上海则是另外一个答案,外国人和皇帝都很重要。走在上海五光十色的大道上,我想,这不是给我们看的,这是给外国人看的。

在广州,皇帝似乎不存在,皇帝是财富。我怀着复杂的心情,看着这个永不退位的皇帝在大众面前跳舞。

我怀念在杭州和昆明的日子,那里远离皇帝,趣味是老百姓和他们的环境。

道理与书籍

文章没怎么写,书却没少读。写作和读书,是思考的两面,放弃了写作,也就放弃了独立思考,可惜一年前不这么觉得。为什么阳志平老师强调要写读书笔记?如果对知识仅仅是抱着背诵和实践的态度,离学术创新还差得很远。知识不仅仅是拿来实践,它的创造本身也是一种目的。因此,在得到友人的鼓励后,我决心今后坚持写作。

下面是2021年读的一些书,今年的兴趣集中在心理学,管理学和文学。

1.深层改变来源于系统外

人类的很多行为改变都是所谓的第一序改变,即本质上还是那一套,只是形式,程度,状态有所不同。心理学家提出,要产生第二序改变,即更为本质的改变,需要有系统外的力量介入系统内。

从学习说起,个人的力量很小,现代社会创造了无数工具帮助放大自身,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创作者。很久以前,中国有了公共图书馆,普通民众有了一个免费学习的好地方,现在,商业又创造了自习室,好的学习环境已经触手可达。信息时代创造了无数漂亮的新工具,比如scrivener之于写作,final cut pro之于视频剪辑,anki之于学习,不知道这些工具,还在低效的强调改变自己,使用上个世纪的技术,注定要被淘汰。安静专注的学习环境,趁手高效的学习工具,能够大大提高人类学习的效率。

总有人疑问,没有了图书馆怎么办,没有了电脑怎么办?这种疑问可能是对自身能力的过高估计,和对社会现象的视而不见。硬件和软件的迅猛发展,专业人士的巨大需求导致的学习热潮,都说明这种事件发生的概率太小了。

选择在哪个城市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。杭州西湖袅娜多姿,北京书籍汗牛充栋,上海格调奇异缤纷,广州经济叹为观止。我选择了北京,北京的文化底蕴改变了我。我相信,如果我留在武汉工作,我仍然对前途一片迷茫,也无法写出这篇文章,因此我感谢北京。

推荐:《改变: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》

2.缺乏文化理解和交际技能在职场是重大劣势

中国,特别是体制内,永远是强调关系大于能力,内向外向不重要,善良与否也不重要,敏锐的共情能力最重要。如果共情能力不好,一定要在进行某些高难度对话之前,请教一个共情能力强的朋友。不然,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。

最近在看《红楼梦》,感叹自己对中国的很多人情世故完全不懂,错过了很多机会。为什么家庭的力量在中国如此重要?为什么刘姥姥能够从贾府得到接济?四大家族是如何利用社会关系巧妙维护自身地位的?对于走上社会的年轻人来说,从这本书中能理解很多中国的社会现象。

推荐:《红楼梦》

3.用自身的丰富抵抗内卷

总有一些人特别擅长做内卷的事情,但是大多数人都不擅长内卷,怎么办?回归自己,建立自己的价值观,用作品来给自己创造更多价值,你会创造一个新的维度,而不是仅仅在一个维度上较劲。如果大家都唯分数论,唯工作绩效论,这个社会就会变得相当无聊。

我一直难以认同高考和商业的逻辑。拿高考分数举例,高考分数只有两个维度,就是智商和努力时间,最后结果高低基本取决于智商*努力时间。我曾经计算了我在高中数次考试的数据,省级示范高中的大多数学生都很努力,努力时间都差不多。而我的分数,除了英语在100名以外,其他学科的平均数和中位数都在500名左右。换言之,我的智商算不上一流,名牌大学肯定拒我于门外。实际上,我们大多数普通人,都只有在某些地方拿得出手,其他地方都不太行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该怎么做?

幸好,社会不是这个逻辑,研究生考试也不是这个逻辑。它们都是只要你有某一项或几项能力特别突出,就愿意录取你。诸如自媒体要求对社会热点的敏感度,视频制作对软件要求的熟练度,研究生考试对专业课的分值偏重(500总分有300分在专业课)等。

推荐:《内在动机:自主掌控人生》

4.人生方向要留出试错时间

家庭积累少,不够努力的孩子,很难有强烈的动机向上突破一个阶层,因此被社会规范化后很容易定型。之所以容易被社会规范,主要还是留给自己探索的时间不够。因此,国外年轻人经常使用的“间隔年”(gap year)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,我在本科没有马上考研,而是先去北京工作了一年再考;曾见过有朋友休学实习,这也是一种;利用大学时期有丰富的课余时间也能颇有成效,有校友已经虽然才大二,就已经在实习工作中得到他人认可了。游历四方,在北京生活近一年,我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道路。而我大多数的中学朋友们,选择了承父业,回家乡工作,这并非深思熟虑的选择,而是路径依赖。不是说不好,世界有如此多的可能性,为什么只盯着回家乡,继承家族工作呢?哈佛培养人才,一个重要指标是全球化视野,换言之,全球都存在机会。诸如做空中概股的浑水公司创始人,是个美国人,学了汉语,来到上海创业。后来根据自己的优势创立浑水公司,现在已经是赚的盆满钵满了。对我们来说,去不发达国家工作好像是一件苦差事,而在美国人眼里,去不发达国家工作却充满着可能性。

在试错中理解兴趣固然要紧,理解自己是走专业路线,还是管理路线,这点也很重要。德鲁克认为,未来世界需要的精英人士,一种是可以稳当管理大批人的领导者和管理者,一种是掌握稀缺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士。实际上,现在的很多公司都有两个晋升通道,就是管理和专业。管理路线和专业路线差异很大,有些人可以同时兼顾,有些人更倾向于擅长其中一种。一般说来,越贴近商业和政界,人和数据,越贴近管理路线,越贴近学术,艺术和制作,越贴近专业路线。

推荐:《21世纪的管理挑战》

5.优秀大于兴趣

判断做不做一件事,首先判断它的未来趋势,再结合自身情况。一说到自身情况,太多人就容易说兴趣,说热情。热情不值钱,不能转化为优秀的热情只会被淘汰。而要做到这一点,必须要有能力。能力相比兴趣,难测量的多。心理学研究还发现,能力和兴趣不一定匹配,这让问题更加复杂。

谈到科学的能力测量,还好我们都受过了12年义务教育。收集曾经在学校的考试成绩,计算平均分和中位数,可以得到非常实用的数据。一般来说,可以发现自己在某些学科上的分数比别的学科更高。大部分的实际工作,跟这些学科分不开关系。很难想象之前相关学科成绩不好的人,到了大学就能有所转变,比如语文不好的人学习文学,数学不好的人学计算机科学,物理不好的人学习工程类专业。

人们对某个学科的热情,往往在他的人生后期不断的显现。有位朋友在北京从事视觉设计,中学时喜欢化学,后来一直在学习化学相关的学科(化学和视觉设计有共通点);有位朋友从事宣传和油画工作,中学时喜欢鲁迅和画画;有位朋友在武汉读数学系,高三时是我同桌,上课看高等数学。他们在中学的相关学科,成绩已经斐然。

我在北京的失败多于成功,除了对商业逻辑的抵触外,另一个就是对兴趣赋予的比重多于优秀。去年九月读到了《优秀到不能忽视》这本书,让我降低了兴趣的权重,而把能力,未来发展摆上台面。不过,相比西方,中国意义的优秀比较复杂,还需要另外探讨。

推荐:《优秀到不能被忽视》

资本总结

心理资本总结:希望在1-8月持续上升,9月后下降剧烈。效率在4-8月较高,其他时间较小。韧性在1-3月下降,4-8月上升很大,9月后一直下降。积极在1月-10月下降,11月上升。

文化资本总结:购入了很多绘画类和心理学类书籍,上半年精读个人管理类书籍,之后零散的读了不到十本书。

技能资本总结:在工作时学会了简单的摄影,应用视频制作,和陌生人打交道已得心应手。

社会资本总结:在北京因工作关系认识了数十人,在武汉和家乡重新联系了数人。

小结

一年多没有写作,用言语来表达复杂的思想,和往常一样,在兴奋处激动,在阻碍处苦闷。写作于我,比视觉工作更贴近心灵。离开了写作,在北京的一年,我时常感到心灵空虚。考研的一年,有空就来耕耘这片小岛,敬请期待。